港口作为连接海洋与陆地的纽带,是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在促进国际贸易、保障供应链稳定、提升区域竞争力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目前,三分之二以上的全球贸易、90%以上的中国进出口贸易都是通过以港口为枢纽的航运完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日,由新华指数研究院编制的《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综合指数报告(2024)》正式发布。报告显示,中国港口群整体呈现出领先发展的态势。
从综合指标上看,长三角中部港口群、山东港口群、长三角南部港口群、珠三角港口群,与日本东京湾港口群、纽约—新泽西港口群一起,位列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第一梯队。
▍多视角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可以看出,中国港口群以高效的运营效率、先进的基础设施、卓越的综合服务能力,成为全球颇具系统重要性的互联互通港口共同体,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据相关数据分析,发现沿海港口与内河建设正成为基础设施领域的新热点。在这一趋势下,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沿海省份正加速推进沿海港口的建设;同时,广西、湖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也在集中力量,大力发展人工运河项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浙赣粤运河项目预计总投资达3200亿元,长度超过京杭大运河,不仅在投资规模上创下新高,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显著,被视为世纪级的水运工程。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货物吞吐量前十大港口分别为宁波舟山港、唐山港、上海港、青岛港、广州港、日照港、天津港、苏州港、烟台港及北部湾港。
(图源网络)
此外,国家陆续出台港口建设相关政策,大力推进港口整合与区域协同发展,引导港口向智慧、绿色、安全、高效方面发展,持续提升我国港口综合服务和竞争能力。
从货物吞吐总量上看,宁波舟山港、唐山港、上海港分别位列中国前三大港口;从增速上看,上海港、日照港及青岛港位列前三,均高于全国增速,分别为6.7%、5.8%、5%。此外,苏州港是十大港口中唯一的内河港口,常年位居十大港口之列。
该报告通过数据勾勒出全球19个特色鲜明的先进港口群全貌,展现出新时代世界港口发展的高级形态;分析RCEP海运贸易的趋势性和结构性变化,客观折射出全球贸易动向。
其中,“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发展指数”从港口集群化发展视角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设置基础设施、生产规模、腹地支撑、运营能力、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展和综合服务体系7项一级指标和下属23项二级指标,在考虑港口硬件条件的同时,对港口间相互协调、港产城融合发展和综合服务体系构建进行了考量。
从基础设施水平方面看,长三角中部港口群、珠三角港口群、长三角南部港口群、山东港口群实力较强,在码头作业能力上的表现出色。
从港口群生产规模水平看,中国港口群在国际范围内普遍处于领先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港口群在港口整合数量和资源上的优势,更得益于中国港口群在协同发展中实现的效益增量。
从腹地支撑方面看,长三角区域港口群、珠三角港口群借助庞大的国内市场和经济增长,港口群腹地支撑力相对强劲。山东港口群的发展势头好,与腹地经济的增长同步提升。腹地GDP、外贸进出口、营商环境和投资吸引力协调并进,给山东港口群提供了有力支撑。
整体上,全国各港口竞争格局较2023年未发生变化。宁波舟山港已连续15年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前三。另外,由于北方港口大部分为大宗商品原材料贸易港,主要以煤炭、铁矿石、石油、天然气及制品、钢铁等为主要对象,容易抬升港口贸易“吨位量”,因此在货物吞吐量前十大港口中,北方港口常年占据大半席位。
▍港口集群化整合不断加速
近年来,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整体上呈增长态势,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较为稳定。据交通运输部统计,今年1至6月,我国沿海和内河港口进出港船舶数量达1521.17万艘次,货物吞吐量达91.84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4.35%、4.85%。江河湖海之上,航运贸易蓬勃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有力。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