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南昌、九江地理空间相连,经济联系紧密,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区域和全省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开发条件优越,发展要素集中,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具备加快发展和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是新形势下我省深入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策应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举措,对于引领全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现江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指导昌九一体化发展,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包括南昌市、九江市所辖全部县(市、区)、开发区,国土面积2.63万平方公里,2012年总人口990.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421亿元。规划基期为2012年,规划期为2013-2020年。
第一章 发展背景
江西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昌九地区的开放开发,作出了建设昌九工业走廊等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进一步加快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支持南昌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昌九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第一节 现实基础
——区位条件优越。昌九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的结合部,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共同腹地,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比较完善,是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的重要开放门户。
——综合实力较强。昌九经济总量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34.1%和32.5%。产业基础较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相对集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呈集聚发展态势。城镇化加速推进,城市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全方位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承载能力良好。昌九北靠长江,区域内鄱阳湖、赣江、修河、抚河、庐山西海、军山湖等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矿产资源较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产业的条件较好。
——创新优势突出。昌九聚集了全省五分之三的科研机构、三分之二的普通高等学校和70%以上的科研工作人员,拥有18个国家级和2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是全省科技、人才和各类教育资源的密集区。
——人文特色显著。昌九历史积淀深厚,同属江右文化发源地,人文交往密切。南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革命英雄城市,九江是江南历史名城和全国首批沿江开放城市。区内拥有众多风景名胜和历史古迹,古色、红色、绿色资源丰富,具有内涵厚重、开放包容等鲜明人文特质。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昌九一体化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强调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昌九两市率先探索改革创新,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一体化发展带来重大的政策机遇。国家推进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昌九一体化带来难得的战略机遇。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进产业、开放、创新和区域发展升级,加快构建“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为昌九一体化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昌九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待加强,公共服务合作共享不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与保护任务艰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亟待完善,推进一体化发展仍然面临挑战。
第三节 重大意义
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促进区域发展升级;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增强昌九整体竞争力;有利于探索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打破行政界限和区域壁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发挥昌九集合效应,携手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进一步提升江西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以深化改革为统领,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按照“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要求,加快推进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产业互补对接,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昌九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实现“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把昌九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协同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统筹昌九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和设施配套,推动错位互补、共赢发展。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遵循市场经济和一体化发展规律,充分尊重企业和社会组织在一体化中的主体地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探索开放合作新模式,构建区域合作互利共赢机制,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低碳环保,绿色发展。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全省发展升级引领区。加快昌九一体化发展进程,合力推进产业升级、开放升级、创新升级、区域升级,共同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开放合作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引领带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全省发展升级。
——中部地区崛起重要增长极。推进昌九产业协同联动发展,提升集群集约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成为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区域之一。
——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重要支点。发挥昌九连接长江上下游的区位优势,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主动参与国内国际分工,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建设长江经济带开放合作重大平台。深化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融合互动,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一极。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先行区。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推动昌九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省深化改革发挥示范作用。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交通等一体化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成通信和金融同城化,重点领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深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和互补对接取得重大进展,昌九城市群面貌明显改观,带动全省发展升级的龙头作用开始显现。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到36%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2.5%。
——到2017年,交通等一体化重大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公共服务一体化完成,优势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优美,昌九同城效应显现,带动全省发展升级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增强,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的地位明显提升。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到38%,城镇化率达到65%。
——到2020年,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构建,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完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到40%,城镇化率达到68%,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长江经济带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为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挥示范作用。
昌九一体化主要规划指标
类别 | 指标 | 2012年 | 2015年 | 2017年 | 2020年 |
经济综合 |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 | 34.2 | 36.3 | 38 | 40 |
南昌 | 23.2 | 24.5 | 25.5 | 26.5 | |
九江 | 11 | 11.8 | 12.5 | 13.5 | |
财政总收入占全省比重(%) | 30.8 | 33.5 | 35.5 | 39 | |
南昌 | 20 | 21.5 | 22.5 | 24.5 | |
九江 | 10.8 | 12 | 13 | 14.5 | |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速(%) | ━ | 20以上 | |||
南昌 | ━ | 20以上 | |||
九江 | ━ | 20以上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 ━ | 13左右 | |||
南昌 | ━ | 13左右 | |||
九江 | ━ | 13左右 | |||
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 | 38.3 | 40.5 | 42.5 | 45 | |
南昌 | 24.8 | 26 | 27 | 28.3 | |
九江 | 13.5 | 14.5 | 15.5 | 16.7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 | 32.5 | 35 | 37 | 40 | |
南昌 | 19.8 | 21 | 22 | 23.5 | |
九江 | 12.7 | 14 | 15 | 16.5 | |
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产业集群(个) | 0 | 2 | 4 | 8 | |
南昌 | 0 | 1 | 2 | 4 | |
九江 | 0 | 1 | 2 | 4 | |
生态环境 |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 | ━ | |
南昌 | ━ | 7.9 |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 ||
九江 | ━ | 15.7 |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 ||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 | ━ | ━ | ━ | ||
南昌 | ━ | 4.8 |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 ||
九江 | ━ | 2.1 |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 ||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87.1 | 89 | 91 | 95 | |
南昌 | 87.7 | 89.5 | 91.5 | 95.5 | |
九江 | 85.1 | 87 | 89 | 93 |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76.2 | 81 | 85 | 92 | |
南昌 | 98.7 | 99 | 100 | 100 | |
九江 | 40 | 50 | 60 | 80 | |
社会发展 | 城镇化率(%) | 57.9 | 62.5 | 65 | 68 |
南昌 | 68.8 | 72.2 | 74.5 | 77 | |
九江 | 46.3 | 51.3 | 54.5 | 60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2343 | 30000 | 37000 | 51000 | |
南昌 | 23602 | 31600 | 39000 | 54000 | |
九江 | 20330 | 27500 | 34000 | 47000 |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8532 | 12000 | 15000 | 21000 | |
南昌 | 9730 | 13500 | 17000 | 24000 | |
九江 | 7785 | 11000 | 13800 | 19000 |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综合考虑昌九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提升昌九整体功能,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一体化空间开发格局。
第一节 构建“一纵两横”战略格局
依托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地理区位,发挥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叠加的政策优势,合力打造沿京九铁路纵向发展轴、沿长江通道横向发展轴和沿沪昆通道横向发展轴,形成“工”字型发展格局。
——昌九纵向发展轴。依托京九铁路、昌九城际铁路、昌九高速和昌九大道,连接南昌市、九江市中心城区,促进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开放开发联动发展,昂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龙头,带动全省京九经济廊道加快发展,打造北联长江经济带、南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南北向发展轴。
——沿江横向发展轴。依托九江152公里沿江岸线,连接城西、城东、彭湖、赤码四大板块,深入推进沿江开放开发,强化通江达海功能,加快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引导产业和人口向沿江城镇集聚,打造面向长三角地区、联系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东西向发展轴。
——沪昆横向发展轴。依托沪昆铁路、沪昆客专和沪昆高速,连接南昌市中心城区、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县,加快打造核心增长极,联动新余市、抚州市、鹰潭市和丰城、樟树、高安等沿线城镇,带动赣东北、赣西“两翼齐飞”,打造西连新宜萍城镇群、对接长株潭城镇群,东接信江河谷城镇群、联系长三角地区的东西向发展轴。
第二节 培育发展都市区
加快建设南昌都市区、九江都市区,促进融合发展,带动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
——南昌都市区。充分发挥南昌中心城区的引领带动作用,联动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辐射樟树市、丰城市、高安市、奉新县、靖安县、东乡县、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永修县等周边地区,构建一小时经济区,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宜居都市、重要综合交通枢纽、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
——九江都市区。以九江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强化长江沿岸城镇发展和资源要素集聚,联动瑞昌市、九江县、湖口县、彭泽县,合力推进沿江开放开发,向南联动德安县、共青城市、星子县,带动修水、武宁、都昌发展,建成现代化的港口旅游城市、中部地区物流枢纽和重要工业基地、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的节点城市。
第三节 打造一体化战略支点
在昌九之间建设南昌临空经济区和共青先导区,打造昌九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促进相向发展,加快空间融合。在昌九相向融合发展地区,规划研究设立国家级昌九新区,打造江西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平台。
——南昌临空经济区。以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为核心,包括周边的桑海经开区,南昌经开区白水湖管理处、冠山管理处,新建县樵舍镇、乐化镇、金桥乡的部分区域,总面积223平方公里。充分发挥门户机场功能,加快构建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推进现代临空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对外开放和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快建设开放创新、产业集聚、绿色低碳的新兴经济区和产城融合区,到2020年建设成为45万人口规模的城镇新区。
——共青先导区。包括共青城市全境、德安县宝塔工业园及永修县恒丰企业集团、星火工业园,总面积240平方公里。以纵贯共青城南北的福银高速、昌九城际、京九铁路等交通复合线为“主轴”,东西两侧为“两翼”,依托工业园区、城市建成区和南湖新区三个城市组团和金湖乡农业主阵地,构建工业聚集、居住商务、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四大板块”。促进共青城与德安、永修等相邻地区融合发展,加快人口聚集,到2020年建设成为35万人口规模的中等城市。
第四节 共建生态“双肺”
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在昌九东部构建以鄱阳湖水体及湿地为主的生态“蓝肺”,西部构建以山地森林为主的生态“绿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共同建设昌九生态屏障。
——生态“蓝肺”。以鄱阳湖湖体为核心,以沿湖3公里纵深为缓冲,延伸至军山湖湿地保护区,形成昌九东部生态涵养区。强化鄱阳湖水体和湿地保护,严格入湖水质管理,加大湿地恢复治理力度,推进环鄱阳湖防护林带建设,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绿肺”。以云居山-庐山西海风景区为核心,北至幕阜山、修河流域,南至九岭山、梅岭,形成昌九西部生态涵养区。强化幕阜山、九岭山、庐山、梅岭景区等山地森林的保护,推进长江防护林、血防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封山育林、补植造林、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不断提高森林生态效益。
昌九一体化总体空间布局图
第四章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大力提升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构建网络完善、高效便捷的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构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大力建设对外连接全国主要大城市的快速客货运输通道,打通北上南下、东进西行的高速铁路,构建纵向京九通道、向莆通道,横向沪昆通道、沿江通道、岳衢通道“两纵三横”路网骨架。加快建设沪昆客专、武九客专和九景衢铁路,开工建设昌吉赣客专、合安九客专,规划建设九岳、咸宜井铁路,规划研究昌九客专,着力提升现有京九、沪昆、沿江通道能力,形成高速铁路、快速铁路、普速铁路分层次格局。完善南昌火车站、南昌西客站功能,研究九江火车站改造方案。加强疏港铁路建设,建成九江彭湖港区铁路专用线、赤码板块码头工业城铁路专用线,改造提升城东港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南昌龙头岗码头至乐化火车站铁路。加快南昌轨道交通建设,研究论证延伸至安义、永修、共青城、临川等周边区域,加强与昌九城际铁路的衔接。
昌九铁路网示意图
——公路。加快构建以南昌和九江城区为中心的一小时公路交通圈。推进昌九大道、九江沿江大道、G105南昌段改线等工程建设,加快国道升级改造,形成纵向昌九大道、G105、G220,横向九江沿江大道、G351、G316、G353、G320的“三纵五横”快速路网骨架。推进昌九高速全线“四改八”扩建、南昌南外环、九江绕城、都九高速、修水至平江(赣湘界)高速、彭泽至东至(赣皖界)高速等工程建设,形成纵向昌九高速,横向沪昆高速、彭泽-瑞昌、婺源-修水、德兴-铜鼓和南昌绕城、九江绕城“一纵四横两环”高速公路主骨架。加固改造九江长江公路大桥,规划研究湖口-宿松公铁两用大桥、长江三桥等过江通道。加强省道和城市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互通立交与连接线的规划建设,强化高速公路与其他公路的衔接,提高连接县城、中心镇、工业园区的路网等级。到2020年,实现国道路网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95%,基本实现所有县城与高速公路连接线至少有1条达到一级公路,县城、铁路枢纽、工业园区等重要节点至高速公路车程不超过半小时,主要港口可快捷通达高速公路。
昌九快速路网示意图
昌九高速公路网示意图
——水运。依托国家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完善长江干流江西段Ⅰ级航道、赣江南昌至湖口Ⅱ级航道“一横一纵”骨干航道,确保2000吨级船舶从南昌经赣江直达长江。优化长江、赣江、鄱阳湖岸线资源利用和港口布局,形成以九江港、南昌港为核心,周边港口为补充,功能明确、层次分明的港口体系。充分发挥九江港国内国际航运门户和南昌港腹地枢纽作用,抓紧修编九江港、南昌港总体规划,推进九江港、南昌港分工协作和一体化发展,联合构建河海联运的组合港发展架构。鼓励以资本为纽带,推动各港口横向联合,有效整合优化资源,促进昌九港口群协调发展。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九江港重点建设瑞昌、城西、城东、湖口、彭泽五大港区,长江沿线规划新建5000吨级泊位58个、3000吨级泊位6个;南昌港重点建设东新、鸡山、张洲、龙头岗、樵舍、昌东等港区,规划新建2000吨级泊位49个;鄱阳湖及支流港区规划新建2000吨级泊位37个;在长江江西段建设九江、彭泽、瑞昌3个水上服务区,在赣江南昌至湖口段建设樵舍、吴城、蛤蟆石、星子、湖口5个水上服务区。
昌九水运示意图
——航空。重点发展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加密国内国际航线,适时启动三期扩建,大幅提高航空运输和客货集疏能力,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大型客运航空枢纽和中部国际货运航空枢纽。加快组建江西航空公司,支持开通支线航班。支持九江机场发展,探索航空旅游、航空物流、航空运动、航空培训等通用航空综合利用模式。科学规划通勤机场和通用机场布局,适时建设共青城通用机场和修水通勤机场。
——综合运输。发挥南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九江长江黄金水道重要节点的优势,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网。整合共享交通通道与枢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形成“两港(空港、河港)四网(铁路网、轨道交通网、快速路网、高速公路网)”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南昌、九江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提升枢纽功能,到2020年建成10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货运站场,各县(市、区)建有1个二级以上客运站,区域物流发达县(市、区)建有等级货运站,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100%。推进运输服务一体化,加密昌九直达客运和昌北国际机场至九江快运巴士,进一步完善城乡客运体系,2020年实现100%乡镇和行政村开通客运班车。推行交通“一卡通”,逐步实现城市公交、出租汽车、高速公路、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和城市公共停车场等收费一卡通用。统筹协调公铁水空联运的政策和技术标准,加强综合运输管理衔接,提升昌九多式联运整体水平。
第二节 增强能源协同保障能力
——电网建设。建设环绕昌九和中部负荷中心“日”字型500千伏电网骨干双环网框架,加强南北向通道建设,由双环网框架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形成受端环网。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为目标,改善电网传输结构,推进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电网,满足主力电源和风电、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实现电网控制自动化、电网通讯数字化,保持昌九两市电网与电源、输电与配电、一次与二次系统的同步建设、相互适应和协调发展。开展昌九新一轮农网改造,加大农村电网、工业园区电网和配电设备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城乡电网装备水平。
昌九500千伏及以上电网结构图
——电力建设。推进清洁火电工程,建设神华九江电厂,加快推动国电九江电厂四期“上大压小”第二个单台等项目前期工作,建设九江储煤基地。加快清洁能源开发,积极稳妥推动区内核电建设,加快建设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利用环鄱阳湖风力资源,规划建设100万千瓦风电装机;实施“万家屋顶”等光伏发电工程,建设区域性热电联产工程项目,推进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发电等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水能、地热能等,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油气设施建设。加强昌九天然气设施建设和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环鄱阳湖天然气管网,实现县县用上天然气。按照合理有序、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在昌九规划建设一批天然气加气站,推行车船使用压缩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建设湖口液化天然气(LNG)储配项目,切实增强天然气应急保障和调峰能力。加强非常规天然气的管理,支持页岩气发展。推进九江金鸡坡油库扩建工程。
第三节 联合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建设南昌市抚河应急备用水源地,开展鹅婆岭水库、潦河北支、柘林水库作为昌九两市备用水源地可行性研究,推进吊钟水库等中小型水库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县城以上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城镇密集区的工农业生产与生活用水应急备用水源、易旱县农业灌溉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逐步实现昌九城乡供水一体化。支持南昌市和九江市开展城区水系连通建设,共青城市和德安县实施博阳河综合治理。加快实施赣抚平原、潦河、新南等大型灌区及重点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改造。到2020年,力争昌九地区城镇供水保证率达95%以上,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9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构建适应昌九一体化发展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河湖综合治理,升级改造九江沿江现有4-5级堤防,研究提升九江江新洲、棉船洲防洪能力,继续推进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和鄱阳湖区重点圩堤达标建设,实施赣、抚、修河尾闾及主要支流治理工程,开展青山湖区、星子县等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试点。加快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完成昌九病险水库和27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提高防洪排涝及供水能力。推进鄱阳湖黄湖、方洲斜塘等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加快建成南昌、九江全国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减灾体系,积极实施重点县(市、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实现南昌市达到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九江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遵循江湖两利、综合利用、生态保护和蓄丰补枯原则,按照“建闸不建坝、调枯不控洪、建管不调度”的思路,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城乡供水、灌溉、航运以及血吸虫病防治条件,修复生态环境,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永保鄱阳湖“一湖清水”。
——水务一体化管理。推进昌九水务一体化改革,建立流域协调机构,统筹两市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治涝、供水、采砂、岸线利用等管理工作。建立水务部门长效联席制度,推进昌九水利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共建共享。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加快两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依托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江西水土保持科研创新基地等,共同打造国际化水利科研平台。推进昌九水利行政执法一体化,建立水事活动联合执法的日常联动协作机制,健全水事矛盾纠纷预防调处机制,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
第四节 同步推进信息化发展
——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和智慧城市,推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升级骨干网络,扩容通信枢纽,信息化整体水平进入中部地区先进行列。实施智慧昌九、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构筑覆盖昌九的高速宽带网络,到2020年,城市光纤到户覆盖家庭达到100%,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光纤。推进移动通信网络升级工程,实现第四代通信技术(4G)网络覆盖城乡,无线局域网基本覆盖城市热点区域。完善昌九邮政、无线电、应急广播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昌九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推进昌九通信同城化。实现通信资费和服务同城化,取消移动电话长途通话费、国内漫游通话费和固定电话长途通话费,调整为本地通话费标准执行。积极推动两市统一区号。
——推动信息服务一体化。建设和完善电子口岸平台,加速实现昌九地区各口岸(作业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之间卡口物流监管数据交换和共享。促进昌九广电资源整合,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和互联互通改造,推进各类广电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协同建设昌九宏观经济、信用信息、地理空间、自然资源、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数据库,推动电子政务、公共安全、市政管理等信息资源共享。
——强化信息安全共保。加快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网络信任体系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与“三网融合”相适应、面向下一代互联网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安全防护管理设施和协作机制,加强互联网和无线电安全管理,保障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安全。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和密码保障,推广电子认证服务,保障网上报税、网上交易及电子商务安全。建设昌九电子政务统一备份中心和电子政务云平台,开展政务网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建设试点,提升政务网信息传输和安全保障性能。
第五章 产业发展互补对接
遵循现代产业发展和分工规律,加强昌九产业统筹布局和分工协作,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促进产业集群集约和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具有国内比较优势的产业基地,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若干集中度高、产业关联紧密、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
——航空产业基地。发挥研发优势,依托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制造环节,延伸运营和服务环节,重点发展教练机和大飞机主要部件生产、航空转包制造以及直升机、无人机、通用飞机研制,培育壮大飞机维修与护理、备件供应等航空运营服务业。南昌航空工业城重点打造我国教练机核心基地、航空转包、航空配套设备及零配件加工等重要基地。九江红鹰飞机产业园以引进生产直升机和通用飞机为主,发展成为我省通用飞机制造的重要基地。推动南昌航空工业城与南昌临空经济区、九江红鹰飞机产业园分工协作、互补发展,建成集研发设计、零部件加工制造、飞机总装试飞、航空运营服务为一体的我国重要航空产业基地。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深化与国内外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的合作,不断完善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加快整车扩能和新产品开发,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配套能力和产业集中度。整车业重点发展实用型乘用车、轻型载货汽车、轻型客车、特种专用车、城际高档客车和新能源客车。汽车零部件业主要围绕核心骨干企业和特色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发动机、汽车变速器及关键零部件,加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加快形成南昌汽车整车100万辆、发动机总成100万台,九江汽车整车50万辆、发动机总成60万台的生产能力,建成我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把握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加快由加工装配生产向研发制造转型,发展壮大半导体照明、智能终端和数字视听三大主导产业。南昌重点发展LED、触摸屏、通讯制造、数字视听、新型移动转售产业,建设国家半导体照明示范基地和全球有影响力的触摸屏及关联产业生产基地。九江重点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装备、智能手机、数码相机产业。加快培育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服务,依托南昌高新区鄱湖云、共青城IDC等云计算数据中心,结合南昌、共青城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一批面向城市管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的云计算应用和信息惠民示范工程,建设中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特色集聚区。
——新材料产业基地。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铜精深加工、稀土储氢材料、玻璃纤维及深加工、生物质纤维、钽铌新材料,拓展新型环保材料、节能材料、功能材料等新兴领域,着力建设南昌新材料研发总部基地、铜精深加工基地、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及九江玻纤和粘胶纤维集聚区、钽铌新材料生产基地等,共同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基地。充分整合两市光伏产业的生产优势,着力延长产业链,主抓高端环节,提高光电转换率,降低能耗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南昌光伏产业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推进晶硅电池等产品与技术多元化,形成集配套材料、电池与组件、集成系统与设备、光伏应用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九江重点发展中下游光伏产品,形成以硅片、电池及组件为主的产业集群,共同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光伏产业基地。积极引进具有核心技术的风力发电整机企业,鼓励3兆瓦及以上新型叶片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大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业和医疗器械业,积极推进化学制药业,借力突破生物技术制药业。南昌以高新区、小蓝经开区、桑海医药产业园、进贤医疗器械产业园为核心,重点培育以现代中药、非专利药物、医疗器械、药械物流为主的上下游产业集群。九江立足特色生物产业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加快发展药用胶囊、高端生物试剂、生物农药等生物医药产品。共同推进两市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现有工艺技术标准升级和扩大特色药材种植规模,建设全国重要的以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以特色产品关键技术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链横向融合、纵向延伸,完善配套产业体系。南昌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型传感器及系统、智能仪表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对环境影响小的产品和装备。九江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复杂电磁环境建设装备、重型工业万向轴、全自动淬火机床、高端船用设备、海洋工程装备等大型专用装备及零部件制造。加快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先进装备制造昌九产业带,共同打造中部地区重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新型钢铁产业基地。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装备升级和特色优势产品开发,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促进钢铁产业优化升级。九江以湖口金砂湾、银砂湾工业园为平台,坚持调整与提升并举,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建设沿江新型钢铁产业基地,成为全省钢铁产业优化布局的重点区域。南昌重点开发高性能弹簧钢、齿轮钢、螺纹钢和轴承钢,建成国内汽车零部件用钢生产基地。加快建设现代钢铁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共同打造长江中游有重要竞争力的新型钢铁产业基地。
——石化产业基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延伸石油化工、有机硅产业链,构建上下游配套、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格局。以中石化九江分公司原油加工为龙头,配套建设苯乙烯、大型芳烃装置,采用炼化一体化发展模式,带动相关下游产业发展,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非乙烯炼油化工一体化石化产业基地。以九江星火工业园为依托,以有机硅单体生产为龙头,大力发展以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硅烷偶联剂、氟硅结合五条路径为重点的深加工产品,加大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建设全球有重要影响的有机硅生产基地。
——船舶产业基地。加快推进船舶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新型出口船舶,以及高端船用设备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导航与电子类产品等,促进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稳步推进九江船舶制造基地建设,在已形成200万载重吨造船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规模化发展,打造长江中游有影响力的船舶制造和配套基地。
——食品产业基地。进一步完善产业组织和产业服务体系,构建种养、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特色食品比重,提升产业精深加工水平。南昌重点发展肉禽制品加工、酒类、烟草制品、粮食加工、乳制品及饮料产业。九江重点发展油脂加工、水产品加工、精制茶、畜禽加工业,扩大重点产品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同时,在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共青城市、永修县、都昌县、修水县、瑞昌市、九江县、德安县等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一批无公害蔬菜、生态果业、优质油茶、绿色水产等绿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共同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示范区。
——现代轻纺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服装创意产业,扶持发展特色家纺及产业用纺织品,改造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针织、粘胶纤维及棉纺产业,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南昌重点发展针织服装、高档纱线、休闲面料和产业用纺织品。九江重点发展羽绒服装、粘胶短纤、特种纱线、丝绸家纺。发展壮大青山湖区、共青城市两个国家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瑞昌市、德安县省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南昌昌东服装创意产业园,把昌九地区建成重要的新兴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第二节 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型业态,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打造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现代物流业。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及物流节点,依托昌北国际机场、南昌白水湖集装箱码头、向塘铁路公路货运枢纽、九江航运枢纽等重要节点,完善航空、公路、铁路、水运高效衔接的多式联运集成设施,进一步提升沿江集疏运水平,形成区域物流集聚效应。南昌重点强化昌北国际机场的枢纽功能,以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为支撑,加快发展航空客货运输业,以及航空第三方物流、快递物流、保税物流,建设区域性航空物流集散基地。九江充分发挥通江达海国家一类口岸的优势,积极拓展航运服务功能,大力发展远洋运输、江河运输,建设我省大宗商品和重要原材料进出口物流基地。在昌九沿线的永修、共青城、德安、九江等县(市、区)布局物流产业带。支持南昌、九江建设国家二级物流城市,共同构建服务全省、辐射周边,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开放型现代物流体系。
——商贸业。充分发挥南昌省会城市的辐射功能和九江沿长江的区位优势,依托综合交通网络及各地主导产业、特色资源,构建昌九大商贸圈。南昌着重提升休闲购物和商旅服务功能,发展大型城市商贸综合体多功能购物中心、综合超市、国内外著名品牌集聚区等,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世界品牌展销中心、时尚精品集散中心和商业信息交流中心。九江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构建沿长江和沿昌九的“T”型商贸带,加快发展旅游产品、汽车、大型装备、建材等特色商贸服务业,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在昌九地区重点培育一批商贸综合体和国家级商贸功能区,共同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商贸服务业集聚区。
——旅游业。围绕名山名湖名城,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构建以南昌、鄱阳湖、庐山为核心的昌九特色旅游圈。重点打造昌九山江湖城观光旅游线(南昌·滕王阁-庐山西海-庐山-九江)、昌九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线(梅岭-安义千年古村群-庐山西海-共青城-德安-星子温泉度假区-庐山)、鄱阳湖水域休闲旅游线(南矶山-永修吴城-共青城-星子-湖口石钟山·鞋山)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培育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城市旅游、水上旅游、低空飞行旅游、医疗养生旅游等多元旅游业态,推动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以构建昌九无障碍旅游区为目标,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市场,共同培育旅游品牌,建立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和交流机制,共同塑造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南昌建设旅游核心集散地,九江建设旅游名城,把昌九建成一体发展、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旅游目的地。
——金融业。支持南昌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和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做大金融服务业。以加快建设省金融商务区和省金融产业服务园为契机,大力吸引各类银行、保险、证券、期货、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入驻集聚,打造全省金融管理营运中心、支付结算中心、保险后台服务中心、金融教育与资讯中心。九江围绕重大产业发展,推动九江八里湖金融服务区、共青城私募基金创新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面向本土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特色金融服务。加快推进昌九金融同城化,建立覆盖昌九的统一、便捷、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两市金融机构收费体系、信息体系、清算体系等无缝对接,打造重要的金融中心、产业金融创新基地和金融业后台服务基地。
——文化暨创意产业。以做优做强为导向,提升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兴业态。南昌重点发展传媒出版、广播影视、信息软件、工业设计、动漫游戏、建筑设计、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等文化暨创意产业。九江充分发挥名山、名江、名湖的自然山水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文化、旅游创意文化等。建设传媒出版、国际动漫、青少年科普等一批专业特色鲜明的文化暨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共同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电子商务业。紧紧围绕产业发展、产品销售、居民消费、应用普及、行业管理五个方面,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产业链建设,推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加快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建设。支持传统生产和商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促进绿色食品、纺织服务、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优势产品全面实现网络营销。积极引进培育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推进一批电子商务基地建设。鼓励内外贸企业大力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扩大农村电子商务普及范围,全面提升昌九电子商务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建设全省电子商务产业中心。
——总部经济。积极引进重点产业的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和优秀民企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具有总部功能的营销、结算、研发、信息服务等机构。南昌着重发展金融、科教、物流、商贸、服务外包等服务业总部经济。九江围绕支柱产业,着重发展制造业总部经济。加快建设南昌红谷滩中央商务区、九江八里湖商务集聚区等一批行业集中、特色鲜明的总部集聚区,共同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总部经济基地。
——会展业。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要求,加快发展符合昌九两市产业优势和特色的会展业,集中优势力量培育一批层次高、规模大、影响深远、专业化强的品牌展会。南昌市依托南昌国际博览中心、南昌国际展览中心、江西省展演中心等,重点发展国际性、综合性、大型专业展和大型演出、商务会展,进一步提升世界低碳生态经济大会暨投资贸易博览会、南昌国际汽车展、绳金塔庙会等品牌效应,建成全国会展名城。九江市依托九江国际会展中心、“白水明珠”会展中心和西海会展中心等,重点发展旅游、文化和地方特产会展,打造庐山文化旅游艺术节、中国(九江)国际龙狮精英赛、中国星子(庐山)温泉旅游节等品牌展会,建成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整合两市会展资源,实现共建共享,联手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共同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会展集聚区。
——健康养老业。适应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昌九地区的生态环境、科教文卫和人力资源优势,打造高品质养老服务业。南昌依托省会城市的优质科教和医疗等资源,重点发展老年教育培训、医疗护理、健康检测、卫生保健、康复护理等综合性养老业。九江依托良好的山水资源,重点发展避暑休闲养老、温泉养生养老等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业。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新型养老产业集聚区和养老产业连锁集团,推动养老产业的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建成有世界影响、全国著名、中部地区最具吸引力的养生养老胜地。
——服务外包产业。坚持引进国内外跨国公司、龙头企业和大力培育本省骨干企业并举,巩固目前服务外包市场,加快向高端服务外包市场拓展。重点发展以应用软件研发和信息服务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以金融服务、呼叫中心、数据录入等为主的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以动漫及网游设计研发为主的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服务。围绕建设南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快南昌高新区国家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九江经开区省级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等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建设,努力将昌九地区建成企业和人才集聚度较高、产业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服务外包基地。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立足现有基础,顺应市场需求,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构建区域共享的农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南昌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打造优质稻谷、优质油料作物、苗木花卉、无公害疏菜、水果等生产基地。九江发挥环湖沿江水域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淡水鱼、虾蟹、贝类等绿色水产养殖,打响“鄱阳湖”、“庐山西海”等水产品品牌,建设国内一流的绿色生态水禽养殖基地。依托鄱阳湖平原产粮区,推进水稻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生产水平。结合各地资源特点,建设一批生态果业、优质油菜、油茶、茶叶、蚕桑、花卉等种植和生产基地,多点打造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鼓励大型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增资扩股、首发上市、收购兼并、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创建一批主导产业突出、集聚效应明显、产业链条完整、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积极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农业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强化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建设昌九农资农产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及时、客观向社会发布农资农产品市场行情。共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合作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建立检测互认制度、全过程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和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强化科技服务,依托科研院所积极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新品种,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建设,推进昌九农机跨区作业协作。
——完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统筹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重点做大做强农产品批发等综合型批发市场,发展粮食、水产品、花卉苗木、蔬菜、禽蛋批发等特色市场。南昌建设成为主要农产品产销对接的重要平台,九江构筑区域性农产品批发交易集散地。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物联网、连锁直销、农超对接、展示展销等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营销方式,培育壮大农村各类流通服务组织、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推动昌九农业龙头企业抱团“走出去”,通过赴境外购地、租地、并购农庄等方式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开拓国外市场。
第六章 城镇发展联动协作
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构建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的昌九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明确中小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轴线城镇联动发展。以昌九城镇群辐射带动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发展,共同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第一节 构建城镇协调发展格局
——提升发展南昌、九江中心城区。南昌市中心城区以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和红谷滩新区、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南昌临空经济区为主体,九江市中心城区以浔阳区、庐山区和九江经开区为主体,进一步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综合承载功能,构建中高端产业体系,提高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示范带动昌九城镇群发展。
东湖区:结合旧城改造和地铁建设,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建设青山湖西岸总部经济带,优化提升传统商业业态,打造区域性高端消费中心。加强与庐山、鄱阳湖等周边景区合作,打响滕王阁等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教育培训、健康服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核心区、科教文卫中心区和南昌首善之区。
西湖区:依托洪城商圈、绳金塔特色商业街和高端商务楼宇,大力发展特色商贸、专业市场和电子商务,培育产品设计、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等都市工业,做优服务外包产业。加快旧城改造,建设朝阳新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全省经济强区、幸福城区。
青云谱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特种印刷两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农产品物流、医药物流、冷链物流、百货物流等物流业态。整合洪都老工业区资源,留住企业总部,配套发展法律服务、会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八大山人梅湖景区等提升城区品质,建设老工业转型示范区、城市繁荣副中心。
湾里区:依托罗亭工业园,壮大生物与新医药、先进机械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加快梅岭等旅游景区转型升级,加强与肖峰、幸福水库等周边旅游资源整合,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深度融合,培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全省生态旅游强区、城郊经济大区。
青山湖区:加快临江商务区建设,繁荣城东商业圈,推动昌东工业园转型升级,进一步壮大纺织服装、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等产业集群,发展电子信息、文化创意、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建设罗家镇产城融合示范区,推进幸福渠水系综合整治,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兴城区。
浔阳区:坚持工贸并举、港城联动,优化升级石化产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培育总部楼宇、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康体疗养、养老养生等新兴服务业,建设大九江现代服务业核心区、都市工业精品区。
庐山区:加快推进化纤纺织、粮油食品、新型建材、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临港工业集聚发展,促进临港物流与临港工业互动发展,建设区域性的装饰材料、钢材等市场。推进海会镇、威家镇、赛阳镇等旅游镇与庐山景区合作,促进山江湖旅游一体化发展,建设九江产城融合示范区和生态宜居城。
——培育发展地区性中心城市。根据昌九城镇空间分布,建设支撑昌九一体化发展的地区性产业基地、商贸服务中心和文化科技服务中心,推进昌九城镇向均衡化、网络化发展。
共青城—德安:以共青先导区为平台,加快推进共青城与德安融合发展,开展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商贸市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合作,健全城市产业、交通枢纽、职业教育、卫生医疗、商贸流通、文化科技服务功能。加强与永修联动协作,促进燕坊镇、梅棠镇、江益镇等互动对接。加快建设昌九中部中心城市、全省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和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区。
湖口县:发挥临江近港的区位优势,以金砂湾工业园、银砂湾工业园、轻工业物流园等为主载体,加强与彭泽重化工业协作,推动钢铁、冶金、化工化纤、造船、新能源等支柱产业集聚发展,培育电子信息、精密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产城融合,建设沿江东翼副中心城市和赣北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瑞昌市:依托瑞昌工业园、码头工业园、大唐新区,加快培育建筑材料、机械船舶、家具制造、矿冶化工、造纸纸品等产业,发展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建设赤码板块,推进码头工业园与九江县赤湖工业园一体化发展。建设沿江西翼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工贸新城。
修水县:立足赣湘鄂三省九县交界及“汉长昌”中三角的地理中心区位,积极拓展区域商贸、物流、旅游、文化功能,加快发展矿产业、页岩气、机械电子、绿色食品等产业,依托修河源头山水生态环境,挖掘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全省西北门户和赣湘鄂重要旅游休闲区。
——发展壮大县域中心城镇。推动县域中心城镇扩大规模,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建设具有地区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区。
南昌县:依托小蓝经开区、向塘物流基地、新洪城大市场等重要平台,主动承接南昌市中心城区业态转移,发展壮大汽车及零部件、建筑、食品和医药、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商贸、现代金融、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力争综合实力跻身全国五十强县市,建成在全国有特色、中部有竞争力的现代化综合新城。
新建县:借力九龙湖新城和南昌临空经济区建设,对接融入南昌主城区,加快建设长堎新区。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出版印刷、食品医药、能源建材、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壮大花卉苗木、果品蔬菜等特色农业,培育都市农业。依托小平小道、南矶山湿地等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建设全省工业强县、农业特县和旅游大县。
进贤县:发挥沿沪昆区位优势,培育壮大医疗器械、文化用品、烟花鞭炮、食品加工、新能源、钢结构等特色产业。依托军山湖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加快建设青岚新区,打造李渡镇、文港镇、三里镇等重点特色镇,建设赣中低碳生态农业基地、特色产业集聚区和南昌卫星城。
安义县:依托独特的自然山水、人文古迹等旅游资源,培育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绿色食品和观光农业。支持安义工业园和罗亭工业园对接合作,做大做强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共同构建南安公路工业带,建设华东地区最大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和南昌都市休闲后花园。
九江县:积极对接九江主城区,加快建设沙河城和沿江经济带,发展轻工制造、新型材料、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等产业。主动承接九江市中心城区第三产业的退城进郊,培育发展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新型工业示范区和统筹城乡发展样板区。
星子县:策应大鄱湖、融入大九江、对接大庐山,加强与庐山区、湖口、都昌等县区的对接合作,大力发展鄱阳湖水上旅游,加快建设温泉镇等特色旅游小镇,形成山湖联动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发展高新电子、精密制造、五金卫浴、体育用品等高新产业,建设成为九江市中心城区的卫星城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示范区。
永修县:借力南昌临空经济区和共青先导区建设,推进区域产业与空间融合。巩固有机硅、新型建材、机械电子等优势产业,积极承接南昌市及沿海发达地区传统产业转移。以修水河为纽带,推动涂埠镇、三角乡、九合乡与新建县铁河乡、大塘坪联动发展。打造以有机硅为主的特色工业基地、以绿色食品为主的优质农副产品基地、以云居山为主的文化旅游基地。
武宁县:强化山水特色,打响“山水武宁”品牌,挖掘庐山西海发展潜力,联合修水县开展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快发展绿色光电、生物医药、生态农业,培育灯饰产业集群。做优城市环境,完善城市设施配套,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打造山水特色鲜明的旅游宜居城市和养生胜地。
都昌县:改造升级造船、矿产开采等传统产业,培育轻工电器、新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构建区域特色工业板块。依托毗邻鄱阳湖航道和湖区岸线,整合水产养殖、观光农业等资源,建设服务于南昌、九江等周边大中城市的休闲度假基地和滨湖宜居城市。
彭泽县:建设完善沿江交通、核电等重大设施,与湖口县抱团,共同形成彭湖板块,推进城镇、产业一体化,发展现代轻纺、商贸物流业和石化、船舶等临港工业,将沿江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沿江临港产业重要基地。
第二节 强化发展轴线联动功能
强化昌九、沿江和沪昆等重点轴线的沟通和联动功能,加强城镇间的经济联系,形成沿线城镇合理分工的联动发展格局,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现代产业密集轴和新型城镇连绵带。
——昌九城镇带。以南昌、九江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沿线的九江、星子、德安、共青城、永修、新建、安义等县城和开发区,新合镇、马回岭镇、温泉镇、丰林镇、宝塔镇、甘露镇、虬津镇、艾城镇、云山镇、乐化镇、樵舍镇、梅岭镇、石鼻镇等重点镇为节点,统筹协调城镇群内的资源配置、城市功能、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城镇间联系与协作,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连绵发展的昌九城镇带,加快航空制造、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加工、石化、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和基地建设,打造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引领区和全省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沿江城镇带。加快沿江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推动瑞昌、湖口、彭泽等沿江中心城镇和城西、城东、彭湖、赤码四大板块联动发展,培育码头镇、城子镇、港口街镇、新港镇、流泗镇、定山镇、马垱镇等沿江重要节点城镇,支持建设九江长江两岸合作发展试验区,构建沿江城镇带,引导装备制造、新能源、冶金化工、商贸物流等产业高效集聚,推动产业分工协作,打造鄱阳湖生态城市群重要引擎和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
——沪昆城镇带。推动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与南昌中心城区融合发展,加快沿线的莲塘镇、长堎镇、向塘镇、民和镇、西山镇等中心城镇建设,构建沪昆城镇带,引导产业沿沪昆铁路、沪昆客专和沪昆高速集中布局,积极培育发展现代物流、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生物制药、LED、食品、建材、文化用品等优势产业,建设成为全省枢纽型物流基地、重要产业集聚区和连接全省东中西的重要经济发展轴。
第三节 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充分发挥昌九一体化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城镇加快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促进昌抚联动发展。依托向莆铁路、福银(昌抚)高速、316国道,引导南昌、抚州两市产业分工协作,城镇功能互补,公共资源对接合作,促进优势产业联合发展、特色产业错位发展,加快建设昌抚经济廊道,辐射带动沿线的温圳镇、三江镇、文港镇、李渡镇、云山镇、唱凯镇、抚北镇等城镇发展。以云山镇为中心,建设昌抚合作示范区。发挥抚州旅游资源特色,推动抚州融入南昌都市区旅游板块。加强生态保护合作,共同推进抚河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支持周边城镇融入南昌都市区。加快南昌与周边城镇的交通网络和城际间物流节点建设,支持周边城镇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主动参与南昌的产业链延伸配套、优质农产品供应和旅游休闲服务,推进资源、市场、科技、教育等方面互利共赢合作。
——加强与景德镇、鹰潭、新余等城市的协作互动。以鄱阳湖经由九江港连通长江水道为纽带,推动九江沿江开放开发与赣东北开放合作战略协同,促进贵溪铜拆解作业区与九江港的合作。支持钢铁产业兼并重组、沿江布局,加快建设九江沿江新型钢铁产业基地。加强昌九与景德镇的协作互动,促进航空产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融合发展。
第四节 携手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
以昌九城镇群为龙头,培育壮大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加强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联动协作,提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促进产业互补和错位发展,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共建生态文明社会,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成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第七章 公共服务合作共享
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加快建立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区域合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共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协同创新步伐,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跨区域研发机构,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科技创新的工程化、集成化和产业化能力。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鼓励建立多专业的综合技术服务联盟,提高综合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知识的流动和技术转移。发展区域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体系。
——开展科技创新合作。促进昌九科技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联合开展区域自主创新政策、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研究,以重大项目、基地和平台为纽带,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加强科技合作,共同打造在全国同行业具有相对优势的科技创新基地。引导和组织实施跨地区的重大科研开发和产业化工程项目,联合建设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实验室等,共同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引导两市中小企业建立创新互动机制,发展各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推进科技信息、科技人才资源库等基础性科技资源的联网共享。相互开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大型公共仪器设备、技术标准检测评价机构。共同转化推广科技成果,合作举办科技博览会、交易会、项目推介会。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开展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信息发布、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产权交易、科技风险投资、科技评估咨询、知识产权和人才中介等服务。建立两市间科技人才交流与互派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区域共享。实施昌九一体化知识产权工程。
第二节 促进教育和文体资源共建共享
——共同发展高等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鼓励跨区域整合资源,设立教学、培训和科研分支机构,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远程教育平台,开展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鼓励昌九高校联合实施“2011协同创新计划”。探索组建教育科研协作联盟,开展科研课题合作和跨区域联合攻关,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实现教育科研成果共享。支持南昌地区部分高校独立学院在共青城办学,共同建设大学城。
——共建职业教育高地。合作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支持特色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结合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旅游商贸、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需要,科学设置职教专业,共同培育技能性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跨区域招生,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和生源共享。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倡学校之间牵手帮扶,建立优秀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机制,推进教师跨地区流动和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整合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实现老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互联互通。协商共建共用高等院校科研实验室、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通过举办教师技能比赛、教育观摩、教学现场会、名校联谊会等方式,加强教学方法、校园文化、办学理念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平台,统筹挖掘优势资源,加快资源库建设步伐。推进统一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建设,自由选择培训网络和课程,互认继续教育学分。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实现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推进文体资源共享。统筹规划文化和体育基础设施,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免费开放。推动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和服务协作,组建数字图书馆联通平台。创新文化市场管理,相互承认行政许可,对从事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网吧书店等经营企业,只要在南昌或九江注册登记,就可在昌九地区独立经营或连锁经营。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承办全国性、国际性重大文化活动和组织对外文化商演展览。积极促进文化市场各专业团体的联合,组建专业联合体或昌九演艺联盟等,联手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推出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文艺精品。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体育发展整体水平,形成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强群众体育活动、体育社团组织、国民体质监测等工作的交流互动,联合开发体育赛事和体育表演等。充分利用昌九体育场馆资源,促进场馆设施开放共享。
第三节 加强医疗卫生合作
——开展公共卫生合作。加强昌九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血防等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积极探索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重大传染病检测信息与技术交流,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联动处置能力。支持昌九各县(市、区)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等血防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卫生监督工作协作机制,开展卫生监督联合执法。
——创新医疗服务合作。探索建立两市双向转诊、临床用血应急调配等合作机制,鼓励开展疑难疾病联合攻关和重大疾病联合会诊。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昌九三甲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机制,以加强人才培养和临床专科建设为重点,提高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动两市医师多点执业,促进医师合理流动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人才交流。联合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打造昌九一体中医康复联盟。加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协作。
——建立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机制。依托省卫生信息平台,推动昌九卫生信息平台对接,实现卫生数据及时交换,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支持南昌市列入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城市。加强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两市儿童可异地接种疫苗。建立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理网络。探索医疗市场管理信息互通机制,建立重大医疗卫生案件查办协作和联席会议制度。
第四节 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合作
——加强劳动就业合作。实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就业咨询服务、中介引导和纠纷调解服务,定期联合组织召开就业推介会、招聘会。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合作,加快昌九流动人口统计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居住地和户籍地网上通报及基本信息共享。积极开展劳动就业培训合作,开展多层次、多类型、订单式的就业培训。建立创业协调机制,取消创业扶持政策中的户籍限制,实现跨地区创业享受与当地人员同等待遇。加大昌九地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推进社会保障合作。探索建立社保互通模式,实现社会保障信息共享和网络互联互通。推进失业保险政策对接,积极探索失业保险关系在两市之间无障碍转移。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合作,推进医保互认互结,实现两市参保人医保卡跨地区实时结算,大型医疗卫生机构间快速转院就医。加强民政业务的交流合作,建立社会福利共享机制,统一发布区域养老服务信息,联合推介养老机构,形成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养老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人才政策对接。坚持高端引领、以用为本,深入实施赣鄱英才555工程、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建设中部地区人才高地。共同完善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人才创业的环境,畅通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逐步推进两市对外来人才在职称评定、户口档案、社会保险、子女就学、家属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相互统一,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第五节 促进社会管理一体化
——加强社会治安联动。围绕打造“平安昌九”,建立治安协作长效机制,实施110报警服务系统联网联动,加强异地调查、取证、追逃协作,相互提供技术和警力支援。开展道路交通联管联查,加强车辆查缉布控、道路交通疏导、事故肇事逃逸、车辆违法信息调取等合作及衔接。积极构建打防管控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协同开展区域联动,重点打击跨区域、流动性、系列性、团伙性犯罪,切实维护区域安全。
——共同维护食品药品安全。按照国家统一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统一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共同建立食品药品电子追溯系统、信息化平台,加强安全检测协作,联合打击制假售假行为,营造让人民群众放心的食品药品消费环境。
——强化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协作。加强防洪、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地震预防、消防等方面区域联动,建立一体化应急管理协作机制。推动昌九间应急平台互联、应急资源共享、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互补、应急队伍互助,探索区域救灾应急行动的协调和指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
第八章 生态环境同建共治
科学确定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努力打造生态“双肺”,加强区域生态共建共保、环境共治共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合力构筑生态屏障
——构建山地生态屏障。强化以西北部幕阜山脉山地森林、东北部丘陵山地森林、西南部九岭山脉——梅岭山地森林为骨架的生态屏障功能,重点加强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河源五梅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梅岭景区等建设和管理,通过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加快推进低产低效林改造,改善林分结构,全面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效能。
——构筑网络化生态廊道。加强宜林荒山绿化,沿铁路、公路建设绿化带,维护农田林网绿色空间,加快形成昌九境内长江、赣江、修河、抚河及鄱阳湖、庐山西海、军山湖、八里湖等沿河环湖的重要生态廊道,共同构筑以鄱阳湖水系和道路绿化、农田林网为主要框架的网络化生态廊道。
——建设森林城乡。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到2020年南昌市、九江市及80%以上县城分别达到国家和省级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创建标准,80%以上的乡镇和村庄分别达到森林乡镇和森林村庄创建标准。协同推进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沿鄱阳湖防护林带建设。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将赣抚平原灌区、蒋南灌区、柘林灌区的农田绿地,南昌湾里-安义-永修—修水-武宁和庐山风景区—星子周围的山地绿地纳入区域绿地保护范围,进行重点保护。
第二节 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鄱阳湖水环境。严格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功能分区的要求,湖体核心保护区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滨湖控制开发带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高效集约发展区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推动昌九两市联合开展鄱阳湖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水污染达标排放工程、重金属污染防治行动、沿湖重点入湖水系整治等。加强昌九水源地管理,对重要河湖的源头和周边区域实施严格保护,坚决取缔非法排污口和近岸污染源,在实行零排放的基础上,实施整体生态移民,有效保障水环境安全。加快推进昌九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收集系统建设,实现所有市县和重点镇建成污水处理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所有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抚河、潦河、杨柳津河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开展相邻水域水环境联合治理,共同优化水资源和水环境区划,合理调整河道功能,加大对河道尤其是主要河道的疏浚力度。推进南昌“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支持南昌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共青城市建设全省水生态文明试点县,推动昌九地区率先建设水生态文明乡、村。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原则,推动昌九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优化区域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在城市上风向区域严格限制新建和扩建污染大气的项目。推进机动车排放污染联合防治,实施区域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合作,严格新车和二手车的环保达标准入机制,加速淘汰高排放车辆,共同建设机动车环保标志发放、尾气检测、黄标车限行、机动车排气等监督管理信息网络体系。推进重点工业企业的脱硫脱硝工程及石化行业生产、输送和储存过程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控制工程,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强化城市扬尘污染综合治理,控制道路扬尘污染,推进建筑工地绿色施工。共同研究整治大气二次污染。
——开展区域环境联合监管。共同建立与完善水环境和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统一监测方法和标准,推进区域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一体化和监测质量管理一体化。加密区域环境监测站点,建设跨境水质自动监测站和环境空气区域影响自动监测站。建立昌九环境监测监控系统信息平台,实现水、气、土壤等环境监测监控数据信息对接、资源共享。搭建环境信息统一对外发布网络平台,定期发布区域环境质量状况。
第三节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引导产业和建设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支持矿山废弃地、废弃工业用地整理和再利用。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规范经营性土地出让制度。
——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统筹昌九水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实施农业节水工程,积极推广喷滴灌、微灌、低压管道等节水灌溉措施。重点推进火电、有色金属、煤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业节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矿山废水循环利用水平。推广城乡节水设备,扩大再生水和雨水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完成南昌市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修水县、安义县等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建成一批高水平、具有代表性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区。
——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铜、钨等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回采率和矿选回收率,减少矿山固体废弃物排放。拓展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领域,推进煤矸石、粉煤灰、冶金和化工废渣、尾矿等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总体要求,以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项目选择和空间布局,形成产业集群,推进行业、企业和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重点推动国家级开发区、省级示范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开展循环化改造。推进钢铁、有色、化工等重污染行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发展再制造。全面推广“猪-沼-果”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进各种废旧物资回收和循环利用,实现可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系统共享。
第四节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评机制。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科学编制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合理设置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考核指标,逐步提高生态保护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机制。完善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政策,制定生态产业目录和生态产品标准,引导社会生产力要素向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流动。
——强化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任期重大资源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责任者实行环境损害赔偿,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九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合作,积极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为昌九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一节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按照《中共江西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争取在国企改革、非公经济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化发展创新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率先推动昌九地区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昌九两市优势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企业集团强强联合,打造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加大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力度,采取出资入股、股权交易、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和鼓励员工持股等多种形式,吸引、带动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战略投资。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有序退出,更多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和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释放国有资本效能。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制定和落实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支持昌九地区有条件的县(市、区),依托城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同行业龙头型、科技创新型非公有制企业出资入股、兼并重组国有企业,推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金融、科技和人才支持,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效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所有制之间的市场壁垒,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制度,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整治市场违规行为,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培育发展昌九一体化的商品、资本、土地、技术、信息、人才、产权等市场,实现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以健全信用记录、实现基础信用信息共享为重点,围绕建立信用信息采集、信用平台建设、信息共享使用、惩戒联动一体化推进机制,推进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四大重点领域信用建设,建设“信用昌九”。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为突破口,率先推进政企、政事、政社、政资分开,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按照能减则减、能放则放、能快则快、能优则优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投资项目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审批、资质资格许可认定等。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实施即时电子监察,实现公平公开“阳光审批”,提高行政效能。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率先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综合执法,减少行政执法层级,解决交叉执法、多层执法、多头执法等问题,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深化科教文卫体制改革。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强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产业链、创新链等战略层面的有机融合;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加强以产品成果与市场实绩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制度建设,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快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资源开发,加快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充分释放市场主体的文化创新智慧和活力;统筹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试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
——推动城镇化发展创新。构建南昌都市区、九江都市区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创新,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推进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深化户籍制度等配套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放开南昌城区落户限制,积极放开九江中心城区落户限制,全面放开县级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支持昌九率先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积极推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选择具备条件的开发区进行城市功能区转型试点,引导产业与城市同步融合发展。尊重和保护进城农民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利,探索农民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同步推进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居住地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
——支持先导区建设昌九改革试验区。支持南昌临空经济区和共青先导区开展先行先试,重点在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服务业对外开放、海关监管体制、金融体制、综合执法等领域改革上率先探索,发展成为具有独特优势的改革试验区、国内知名特色区。
第二节 争创对外开放合作新优势
——加快构建开放合作平台。积极对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探索按照“一区多园”模式,建立昌九扩大开放试验区,积极申报昌九自由贸易区。争取尽快批复南昌综合保税区,支持九江申报综合保税区、共青城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仓。依托南昌、九江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主动融入长江大通关体制。积极争取试行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进一步优化“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等便利措施,提升大通关效率。加快域内电子口岸建设步伐,完善域内外电子报关联网。提升产业承载平台,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做大做强和出口加工区发展升级,推动工业园区转型升级,鼓励探索跨国跨省联合开发、委托战略投资者和跨国公司成片开发、共建产业园等多元开发机制,通过直管、托管和一区多园等管理模式建设工业园区(开发区)。加快完善口岸服务平台,做大做强南昌航空口岸,在南昌航空口岸建立口岸签证(注)点,积极争取国家准许对从昌北国际机场口岸入境并持有第三国签证和机票的部分国家游客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建立推进央企入赣长效合作机制,强化与央企发展战略规划、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有机衔接,引进一批央企高新技术和重大项目落户昌九。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整合和用好面向国内外开展的经贸活动和展会,搭建欧洲、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地招商平台,引进更多国际优强企业和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资源,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规模和质量。
——扩大对外贸易和合作。联合开拓国际市场,着力提高新兴市场出口比重。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内外贸相结合的专业市场建设试点工作。创新加工贸易模式,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立区域产品出口促进机制,推动汽车、纺织服装、轻工、农产品等优势产业企业建设境外营销网络,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出口。鼓励进口昌九产业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扩大重要资源型产品、日用消费品进口。鼓励和引导两市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以联合投标、合作建设、项目分包等形式承揽境外工程,做大做强昌九对外承包工程。推动两市利用现有平台,加强对外劳务合作服务网络建设,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为两市劳务合作企业提供充足人才储备。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发挥优势,赴境外开展矿产资源、农业等领域投资合作。
——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加强重点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环保机构基金,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探索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采取BOT、BT等新型融资方式吸引外资,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探索与国内外著名教育机构合作。强化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对接合作,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合作交流,实现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产业协同、资源配置和市场拓展,促进合作共赢。
第三节 创新一体化发展机制
——健全合作协调机制。建立昌九两市合作协调制度,加强重大项目、政策和重要事项的沟通协商,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完善市直部门定期交流对接机制,采取轮值制,制定并实施具体专项合作计划。建立南昌临空经济区、共青先导区以及昌九相邻县(市、区)、工业园区直接对接机制,合作推进一体化事项。加大联合宣传和共同推介力度,形成一体化重大决策和重大新闻发布事先沟通协调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通过“昌九一体化发展论坛”等平台,共同探讨昌九一体化深层次合作问题。鼓励发展各种非政府的横向协调机构,支持组建区域性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团体联盟,发挥社会组织在推动相关企业共同制定区域行业发展规划、共同规范区域市场秩序和市场行为准则的作用。
——建立经济协作机制。协商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摊、利益共享制度,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协调产业政策导向,按照功能分区和发展定位,实行有差别的产业准入条件,共同制定产业跨行政区域转移的具体办法,促进产业分工、产业链延长。加强招商引资政策对接,逐步统一土地利用政策、税收政策、招商服务标准,共同开展招商引资,互通招商信息,共享招商资源,积极开展市场化招商。加快建立两市公平贸易联合应对机制和进出口预警机制,合作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贸易壁垒。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开发的利益协调机制。
——完善环境联治机制。建立水环境综合整治、大气污染防治、生态林业建设、湿地保持等区域环境保护一体化政策体系,实现环境管理制度的整体对接。建立规划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会商机制,严格实行新建项目环保准入机制,对可能造成跨区域污染的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环评联审,共同研究跨界流域和区域的限批、禁批办法,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的审批立项。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联合开展环境污染调查,对由跨界污染引起的问题加强协调、有序调查、有效处理,打击行政区边界环境污染违法行为。探索昌九地区间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水权交易制度,争取国家开展湿地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地区间排污权交易制度,率先在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开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选择重点流域开展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
第十章 政策支持
——财税政策。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昌九一体化发展。南昌市、九江市财政拔出专款设立昌九一体化发展与调节基金,重点用于区域利益补偿、支持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省工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服务业发展资金向昌九倾斜安排。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取消,确有收费依据的,一律按下限收取。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在昌九投资设立的生产同一高新技术产品的全资子公司,视同我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并相应颁发我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可申请享受减按15%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进邮电通信等行业“营改增”试点。鼓励对跨行政区划企业实行“属地征收、利益共享”的税收政策。争取将九江列入启运港退税政策范围。
——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昌九一体化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实施优惠利率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允许昌九金融机构打破行政区划,在本区域开展金融业务。整合两市金融资源,鼓励组建区域性金融机构,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推动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融资贷款规模。鼓励民间资本依法设立或参与组建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昌九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首发上市、挂牌“新三板”、发行债券、引入私募股权基金等方式进行融资,鼓励探索资产证券化等其他创新融资方式。支持昌九两市扩大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及其他产品发行规模。引导保险资金投资昌九地区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鼓励开发互联网金融、碳金融等新型金融市场。积极争取将共青农商行改制重组为青年创业银行。
——产业引导政策。编制昌九统一的产业指导目录,研究制定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昌九地区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昌九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列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备选数据库重点培育。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创业投资引导等多种方式,支持昌九传统优势企业承接和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以南昌临空经济区、共青先导区为突破口,率先推进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重点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调区扩区,推动共青城、瑞昌经开区等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南昌、九江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土地利用政策。根据建设实际,在全省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上向昌九地区倾斜。支持昌九一体化重大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项目调度,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结合昌九一体化发展,支持开展两市城乡建设规划的评估修编。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积极探索下放土地管理权。争取国家批准在昌九率先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和农村宅基地抵押、担保、转让等试点,促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
——投资政策。加大中央、省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资金安排,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昌九地区根据产业发展和自主创业的需要,通过市场化手段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赋予南昌、九江更大的环保管理权限,对确需在省审批的建设项目环评,均纳入绿色通道进行办理;支持开展能评试点,对列入省各类重大项目调度及省重点工程的省级审批、核准、备案权限内项目,依法授权、委托南昌市、九江市实施能评。建立昌九民间投资信息发布机制,进一步明确和畅通民间投资进入重点行业领域的途径和渠道,为民间投资进入提供多种选择。
——环保政策。支持昌九重大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的企业、设备和产品,在税收、政府采购等政策上给予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试行林权、采矿权、污水处理收费权等抵(质)押贷款,支持昌九大型节能环保企业设立财务公司。支持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研究制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绿色贸易等环境经济政策。
第十一章 组织实施
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切实加强统筹协调,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完善机制,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统一思想认识。南昌市、九江市和省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昌九一体化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把推进昌九一体化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工作,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进程。
——加强组织领导。省昌九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昌九一体化发展,定期协调解决跨地区、跨行业的重大问题。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指导和协调,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出台支持政策,制定相关措施和工作方案,积极解决昌九一体化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南昌市、九江市政府要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合作协调机制,编制完善配套规划和工作方案,逐级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
——强化评估督查。省发展改革委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规划。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工作进展情况。要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重大问题向省政府报告。